top of page

​1943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中美英開羅會議決定台灣歸還中國,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,台北為首都,1947年,大稻埕發生228事件,白色恐怖壟罩,大稻埕商人避免議論政治,但商業活動依然繁盛,戰後惡性通貨膨脹,物價上漲,大稻埕商品批發價格,漲幅曾高達一千倍,大稻埕商人靠著經營智慧,使得整體經濟並未受損,依然是台灣貿易、商業金融中心,當時迅速開設銀樓、鐘錶行,數量驚人,證明了在地經濟實力。

 

國民政府遷台後經濟政策,發展紡織、開放四大公司民營等,許多迪化街商人將商業資本,成功轉換為工業資本。台灣許多知名企業與企業家因應而生,例 如義美、光泉、統一、新光吳家、中信辜家等,這時的迪化街已經沒有淡水河航運,也沒有鐵路運輸,失去這些優勢,迪化街仍然具有堅強的經濟實力,都是憑著過去累積豐厚的人脈金脈,成功將商業資本轉為工業資本,將資金流入地下錢莊成為金融資本,成為台灣經濟奇蹟發源地。

 

1965年後,當地開發已趨飽和,無力繼續承受增加的人口數,並在公共設施不足、面臨都市發展巷道狹窄、停車不易等種種問題,生活品質衰退。在政府政策指導下,大稻埕富商又成功坐上土地改革列車,帶著資金轉往中南部發展,加上都市發展重心逐漸由西區向東區擴散,大稻埕人口也隨之擴散到其他地區,大稻埕保持舊空間維持商業經營,卻逐漸褪去昔日繁華,變成老舊城區。

 

由於房屋老舊與生活品質下降,當地原有地主陸續搬遷到天母北投等地區居 住,將多餘產權租予外來者經營,所以在地活動人口多以承租戶居多,空間使用日夜活動人口出現很大落差,白天雖然維持商家營業,晚上七八點後,當地店鋪關門休息,則人煙稀少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