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十九世紀末,大稻埕曾有便利河運港口,茶葉揚名國際,後來中藥南北貨與布業興起,成為四大產業,國民政府遷台,經歷戰爭破壞,茶葉出口減退,加上印度錫蘭紅茶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已超越台茶,茶業逐漸衰退沒落。

 

至於布業,台灣紡織業雖曾經成功加入全球市場,台灣以設計研發為主,移轉中國作為生產與出口點,卻因為大稻埕地租太貴,停車不便、空間不足等等問題,迫使許多布商遷移到鄰近的三重地區發展,大稻埕布業發展自此停滯不前,目前多聚集於永樂市場布市為主。

 

南北貨產業也明顯衰退,主要因為各大百貨公司、超級市場及大賣場興起,都有提供相同商品,民眾消費習慣也已轉變至現代化賣場採購,使得大稻埕南北貨業生意逐漸萎縮。而中藥業,由於特殊專業性,取代性門檻高,加上利潤較其他產業豐厚,仍多持續經營,並逐漸占領地租較貴的南街和中街,現今仍維持有上百家中藥行,仍是台灣最大的中藥批發中心。近年來,中國物價水平提高,藥材成本上漲,利潤縮小,比起過去,現在年輕一輩很少接觸中藥,市場也有萎縮現象。

 

大稻埕傳統產業,除了布業、中藥行、南北貨、茶業外,還有燈籠店、金紙店、農具行、香油店、銀樓與鐘錶行等等,這些傳統產業集聚,自有一套長期累積的生產網絡與產銷管道,得以延續當地經濟,異於一般零售業的商業景觀,與東區跨國企業連鎖的商業地景樣貌,有很大不同,呈現出強烈的街區自明性。雖然大稻埕以批發經濟為主,但隨著產業衰落,許多批發商開始投入零售業,成為以批發為主,零售為輔的一種混合型經營型態。

迪化街老舊巷道狹小,1988年政府原本打算拓寬為二十米的都市計畫道路,受到當時許多主張文資保存專家學者反對,為保存迪化街不同於東區現代化都市面貌,發起「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」(樂山文教基金會),1995年,台北市長陳水扁對於迪化街保存下達明確指令,確立迪化街維持既有尺度,及指定七十七棟歷史性建築為原則,以整體地區保存再發展方向進行歷史特定區之規劃。後來政府在2000年公告實施大稻埕為「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」,以保存帶動地區再發展再利用,確立大稻埕為「歷史街區」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