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Sedai Group

【大稻埕 暗時講古】 我的故事,從部落開始 ─ 找尋一條在地經濟的道路

時間:11/19(三) 19:00~21:00

地點:迪化街一段259號

講題:我的故事,從部落開始─找尋一條在地經濟的道路

講師:金惠雯 (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發起人)

人數:限30人

報名方式:點此報名

報名費:100元(附小點心一份)

聯絡方式:02-25571259/ddc259@gmail.com

關於 金惠雯

離開都市,放棄親友,有多少人願意為陌生人如此改變?九二一地震改變了金惠雯的一生,為了讓原住民有尊嚴的站起來,她想設法的努力令人動容。從起初的關懷地震災區出發,現在服務觸角、已經擴及全台30個原民部落。她還設定未來不變的給予,讓自己人生大好時光,都奉獻給原住民。她說:「我們最終的目標,就是希望能夠促進每個原住民族都能夠成立自己的部落大學。」

我的故事,從部落開始—金惠雯

文/李孟璇、楊家雯

九二一地震讓她深入災區,那年的她才二十四歲,她放下自己的夢想,前進部落,為原住民發聲,她是一位堅毅勇敢的女性—金惠雯。

在發生地震的幾天後,她和同學們用著借來的小型廂型車,開往受災的地區,由於連接道路都被震垮了,他們只好背著大大小小的急救物資,徒步前往受災的部落,那裡是南投縣的埔里,一個幾乎快要消失的美麗小鎮。那時的她看見災區一片杯盤狼藉,原住民的眼神裡已經沒有希望,她突然發現自己應該要做點什麼,不只是要為原住民重建家園,更重要的是要留下他們文化裡最珍貴的價值。

回首當年,她正在世新大學念社會發展研究所,因為時常關心台灣社會所發生的事情,所以也認識了許多原住民朋友,在九月二十一日後,她的原住民朋友們就成了地震災區的受災戶,所以便憑著一股衝勁,和同學們前往災區幫忙,原以為這只是暫時性的工作,但沒想到時間一過,就已經過了十二個年頭。

為了要幫助原住民,在二零零二年,她建立了「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協會」,開始進行一連串以原住民為主的計畫,與其他投入原住民工作者不同的地方是,「我希望能協助部落的發展,讓他們在生活層面上有所提升,我要做的是,讓他們的文化能夠傳承,並且使產業與傳統結合,激盪出新的可能性。」金惠雯堅定的說。

走進原住民的心,讓他們與世界溝通

提到怎麼讓原住民敞開心胸,金惠雯說:「我覺得我很勤勞,我跑部落的時間比人家長,次數比人家多,然後用『誠意』去跟人家交朋友。」的確,她用了生命裡最青春的歲月,陪伴他們找尋自己的價值。

一開始的她走得非常辛苦,她總是要南北兩地來回奔波,但是為了保留這塊土地單純而美好的價值,她,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,毅然決然的把自己的行李通通都搬去南投,離開台北後的生活,讓她幾乎在南投快要待不下去,中間有好幾次都想打道回府,但她還是堅持下去,因為需要讓原住民知道她是真心的想為他們做點事。

她花了很長的時間跑遍各個部落,從南到北,每個部落都有她的足跡,雖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挫敗,但她仍然不放棄,她認為原住民與我們一樣,但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,讓他們無法了解台灣社會發生了什麼事,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尋求資源,所以金惠雯積極地與他們接觸,希望他們可以與主流社會溝通,並且為他們找尋一切有用的資源,成為原住民與主流社會兩者間互動的橋梁。

她扮演的角色不是教導者,而是把所有事情的利弊分析出來,以便讓他們了解到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,在經過不斷的溝通後,還需要了解並尊重他們的意見,而當計畫一項一項成真以後,彼此之間也就建立起信任感,而他們也就越來越積極的參與每個計劃。

一位在協會工作的夥伴里路說:「惠雯比我們原住民還要關心原住民的事,比任何人都還來的積極,原本我對自己的文化不是很認同,但是在這裡工作以後,我才開始正視自己的文化,而她也總是能在我們最心灰意冷的時候,給我們新的力量,讓我們繼續走下去。」

這不禁讓我們想到,連原住民都快要忘記自己的根,那我們要怎麼讓這個美麗的民族永遠流傳下來?

部落大學,文化的流傳與結合

為了促進原住民部落發展,金惠雯發起了部落大學,不同於一般大學的教育體制,她直接把教室搬到部落裡,提供一個可以公共討論的地方,讓部落的居民自己討論所需要的課程,課程內容有很多,像是有氧舞蹈、編織、產銷…,以知識、文化、休閒、就業四大面向為主。

其中最成功的產銷例子就是南投縣的豐丘部落了,部落裡的族人透過部落教室的學習,提升種植葡萄的技術,現在他們的TOYOKA葡萄是產銷平台的熱賣商品,不但皮薄肉多,一咬下去,嘴裡都有濃濃的葡萄香呢!產銷班的成功,大大提振了原住民的士氣,同時也帶來了收益,這讓他們知道,原來他們也可以做到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事。

另外,記得有一年在眉原部落裡,部落大學開了一門竹編的課程,大夥找來了一位部落的長老來開課,老人家聽了非常的高興,因為這項手藝已經沒有人要學習了,如今能透過這樣的方式,讓更多的人來承襲這項技藝,實在是一件難得的事,於是他放下手邊種植香蕉的工作,每天都到教室裡教導學員編竹子,但久而久之,因為太勞累的關係而使癌症復發,不過就算是在住院的期間裡,他還是向醫院申請出院,急忙的趕到教室關心他的學員,希望在生命剩餘的時間裡,能看到自己把文化傳承下去。

故事聽到這裡,不難發現金惠雯已經慢慢的使部落大學發揮作用,藉由傳統技藝的教導,進而讓原住民透過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識,依循著文化的脈絡,找到自己的價值。

部落e購,行銷原住民品牌

二零零六年,金惠雯將部落的產品擴展到網路商城裡販售,成立了「部落e購」平台,以公平貿易的態度經營,減少了盤商的層層剝削,讓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可以用平實的價格,享受高品質的服務。

網站上面賣了很多有機的農產品,你知道嗎?他們的蔬果可是用原住民的歌聲種出來的!有來自新竹縣尖山鄉的桃子,他們的蜜桃在高山上吸取自然的精華,可是別具風味,還有苗栗縣泰安鄉的「Ali」,這是泰雅族人用心栽種的桂竹筍,滋味可說是非常香甜呢!這裡的每個部落都把消費者當成自己的家人,希望大家可以開心的吃到更健康的食品。

另外,我們也能藉著網站,走進台灣各個部落,體驗不同的部落行程。在春天裡,你可以到「阿夏娜」,這裡是魯凱族的美雅谷,當我們踏在這裡時,可以聽到瀑布的流水聲;你也可以到比亞外的「霧繞」走一走,這裡在泰雅語的意思是土壤肥沃之地,白天可以遠眺山川美景,晚上的時候可以仰望天上的星星,只要我們到部落走一遭,一定可以欣賞到自然的美景,感受他們的熱情。

其實,在原住民所留下的文化與精神中,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,他們彼此互相尊重,認為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,他們從來不與天爭地,尊重大自然,也遵守大自然的法則,與地球上的萬物和平相處,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仿效的。

因此,藉著這樣的平台,讓我們了解他們的生活,體驗他們的文化,甚至吃到他們自己種的野菜,這感覺又離他們更近了,所以金惠雯希望每個部落能好好發展自己的產業,除了讓社會大眾了解部落的生活,也希望從中獲得一些盈餘,因為要把這些錢都回饋到部落,讓他們能真正的自給自足,不依賴外界的捐助。

接下來,她還要為原住民建立一個產業品牌,她認為應該要協助部落去發展自己的產業,並且結合他們自身的文化,目前的階段,協會想要協助他們去發展原生種的作物,部落因為種他們原生種的作物,也可以找到一些他們文化的脈絡,甚至可以回過頭來再做一些教育的工作。

這個原住民部落的共同產銷平台,在未來裡,不僅行銷他們的產品,也行銷他們的品牌。

注入新血,點亮未來

歷經了那麼多個年頭,看到原住民的年輕人逐漸出走,金惠雯聽了也頗也感慨,她說解決的方法首先要先穩固現在的工作方向,讓原住民的青年看到希望,促使他們回到部落工作,傳承上一代的文化,至於如何吸引都市的青年一同投入這項志業,協會目前正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給社會大眾參加,也開放志工假期,讓年輕人體驗原住民的生活及協會工作的內容,期待年輕人對這塊領域有更多新穎的想法,希望透過他們的眼光來看,到底像這樣比較傳統的農業,怎麼樣規畫才會是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。

另一方面,政府也不能一味的把原住民當成弱勢團體,表面上硬體設備的協助是不夠的,要確實能保護他們文化的內涵及價值才是當務之急,很多事情不是靠救助就能達到效果,應該要讓他們保存本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傳統技藝,並且開放一些工作是他們可以做的,譬如山上的巡山員,或是一些生態保育的工作,這些就應該交給原住民去做,不要用學歷或其他東西來限制他們,甚至是本來就住在山上的人,就給他一筆經費,讓他好好保護身邊週遭的自然環境。

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,原住民有他們慣有的生活哲學,我們不應該恣意的去改變他們,踩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才有歸屬感,要活的像自己才有尊嚴及價值。

十二年的青春,未來還要繼續熱血下去

經過十二年的日子,她希望自己種下的種子可以被別人看見,然後吸引社會大眾和已經出走的原住民青年回流,也許你會問「幹麻那麼執著呢?」這是她給自己的使命感。

另一位夥伴阿韻說:「惠雯就像我們的家人一樣,非常關心我們,也替我們著想,有她在,我才能開心的笑。」這大概就是支持金惠雯能繼續在這塊領域工作的原因吧,因為在這過程中受助者給予了信任的眼神,彼此的情感也慢慢的增加,這當然也多了一些成就以及責任了。

你問她將來卸下目前的工作後要做些什麼呢?金惠雯笑著說:「再投入另一個領域的工作吧!」說到這裡,大家都笑了,也許現實環境會讓人萌生放棄的念頭,但她還是決定幫助更多的人,希望這個社會上每個生命都能被尊重,並且與自然和諧共存。

她也期許年輕人,因為年輕的關係,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性,希望年輕人可以給自己多一些機會,去看到這個世界上不同的地方,認識台灣各個角落的故事,因為這樣視野才會更加寬廣,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觀,也因為看到了更多不同的東西,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,讓我們發現自己應該追求的是什麼,即使當過志工後,再回到一般正常的職場工作,相信在那過程裡面,我們待人處事的方式一定會不同,也許會多一分同理心,也許會多一些新的想法。

年輕就要勇敢去闖,因為生命經驗的累積是要靠自己去選擇的,去看看這塊土地上的人,體驗不同的人生,因為不管你們、我們、他們,都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。

文章轉載自:

http://www.248.com.tw/?p=6176

Tags:

0 views
bottom of page